客户专线:025-85561577
基于模型的协同仿真 一、背景 设计——仿真——实验作为产品研发的三大技术手段,其中仿真支撑产品功能/性能的虚拟化验证,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,其比重日益增加。笔者对仿真的发展历程做了初步的断代和解析,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: 1、传统模式。即所谓的“画+打”模式,一般CAD设计之后,进行原理样机、初样机、正样机的试制,通过物理实验的方式进行功能/性能验证; 2、初期模式。在设计和试制阶段采用部分仿真手段,进行产品功能/性能的验证; 3、中期模式。对实验过程及结果进行虚拟仿真,用于实验方案的指导和仿真模型的标定,提升仿真模型置信度; 4、成熟期模式。由“事后仿真验证”转变为“事先仿真分析优化”,并且在产品研发全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融入仿真。
通过对工业设备、国防军工等行业的仿真业务调研,仿真业务面临的挑战颇多,初步梳理如下: 1、仿真环境、仿真工具及仿真流程的缺乏规范化: 2、仿真活动与任务、需求和设计活动之间缺乏关联: 3、仿真建模活动重复工作量大,缺乏可参考的历史模型,仿真置信度低:
受限于信息化建设的发展过程,很多大发希望借助已有的管理环境来管理,比如:项目管理系统(PM)、产品数据管理系统(PDM)等等,但是由于其功能和架构的先天缺失,很难解决上述仿真业务挑战,解决仿真管理的核心诉求。具体如下: 1)文档管理不能解决仿真模型的结构化管理; 2)技术状态管理不能体现仿真的迭代过程; 3)无法与仿真工具紧密耦合; 4)无法支撑仿真知识的管理和应用; 简言之,仿真能力的建设已经从单点能力建设,向协同化、体系化的方向转变,实现离散仿真走向协同仿真。
二、解决方案框架 面向各专业特点的基于模型仿真平台,需要解决仿真的以下四个协同需求: A.仿真工具协同: 复杂产品需要进行多学科、多指标的综合验证; B.仿真数据协同: 复杂仿真问题往往需要多人协作完成,针对仿真任务/活动之间的数据传递,需要采用在线连续传递、状态实时更新的方式; C.仿真知识协同: 仿真知识可以分为显性知识、隐性知识,通过知识协同实现个人知识上升到大发级维度,并实现有效分享和应用; D.设计仿真任务协同: 仿真业务需要考虑设计师、仿真工程师之间的协同,通过统一的任务定义及执行控制引擎驱动设计仿真任务的流转。 结合上述需求,大发对市场上已有的仿真管理软件进行了深度调研和评估,选择达索系统SLM(Simulation Lifecycle Management)产品作为基础,构建面向不同行业的仿真管理平台。其总体框架如下:
三、主要能力 1、基于组件技术的工具集成 2、面向仿真过程数据的全面管控 3、与仿真活动紧密绑定的仿真知识管理 4、融入研发全生命周期的仿真任务管理
四、客户价值 1、仿真专业能力的标准化封装 2、专业之间的高效协同 3、仿真全过程追溯、实时感知
五、典型案例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第十四研究所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第二十九研究所 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四院第四总体设计部
|
|
|